好的,那我會為 S14(Perversion & Addiction)與 S12(解殖心理治療)各做一版,
但用同一套「政治–臨床–文化三層對照」的分析框架,讓它在兩場的語境中都能成立:
《21世紀 Self Disorders 案例分析:收買館長事件》
1. 政治層面
- 策略模式:娛樂化滲透,流量驅動的影響操作。
- 權力機制:非直接恐嚇,而是透過情緒共振與表演化訊息,滲入群眾心理。
- 殖民邏輯:將對象社會的心理結構「娛樂殖民化」——政治訊息被包裝成輕鬆、搞笑、親近的互動。
2. 臨床層面
- 自體結構特徵:巨嬰化(邊界未成熟)、衝動化(缺乏延宕滿足能力)。
- 症狀樣態:短期情緒依附、快速轉向、缺乏穩定價值支撐。
- 動員機制:偶像–粉絲關係不經由價值或思想,而是透過即時情緒共鳴維持。
3. 文化層面
- 市場共謀:需求端與供給端都傾向短平快、強刺激、低加工的訊息模式。
- 感知習慣:符號交換退位,直接進入感官刺激與表演性互動。
- 歷史背景:對比20世紀的象徵秩序爭奪(如邊緣性、自戀性人格),此模式跳過象徵層面,直入感官與生理反應。
如果你要的話,我還可以幫你畫成三層結構圖,上層是政治操控,中層是臨床結構,下層是文化土壤,
讓觀眾在 S12 和 S14 都能一眼看出它的「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的互動。
你要我畫這張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