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3, 2025

物若不歸,何以見汝;物不見汝,汝何以復 (S16) (1140920)(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事多,至九月中,

有趣的是,無事,

意思是說,且看,無事,

可以淡出,什麼鳥來;

八月,節點之始;

補給品,春風擦手紙;

準確,簡約,無待;

關鍵,在非二元論;

這是,東方(唯一)的禮物;

關鍵在,何以証,為岩中花樹所見;

此証,等同于,物的歸位;

意思是說,物若不歸,何以見汝;


齊物論 (莊子,內篇二)


莊子的齊物論,主要講些什麼? (ChatGPT, 2025-8-13)


《莊子·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雖然篇名叫「齊物」,但實際內容非常多元,既有哲理論述,也有寓言故事。核心意思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理解:




1. 問題意識:差別何以成立?差別何以消解?


  • 莊子觀察到,人類的判斷與價值分別,往往是相對的、局部的、依立場而異。
  • 「是非之心」並非天賦必然,而是社會、文化、時代的習慣產物。
  • 他提出,如果能看破這些相對性,那麼一切事物在「道」的境界中就不再有高下、貴賤、是非之別。





2. 關鍵觀念與論證方式


  • 齊物(equalizing things)
    「齊」並不是抹平差異,而是超越立場,看到差異本身的相對性,最終在「道」的無限中平等。
  • 相對性批判
    以夢與覺、是與非、彼與此等多組對比,顯示判斷是依賴參照系的。
  • 通達之境
    當人不再固執於自己的視角與執念,反而能「乘道」而行,進入「朝徹」或「坐忘」的心境。





3. 寓言與形象


  • 莊周夢蝶(雖然出現在〈齊物論〉末尾,但後世常單獨引用)
    夢與醒的邊界不再絕對,暗示人生的實在性與虛幻性之間的可互換。
  • 朝三暮四
    猴子因名稱不同而喜怒,但實際所得相同,用來諷刺人類對名相的執著。
  • 庖丁解牛、惠施之辯(後者在不同篇章有延續)
    透過技藝與辯論,展示對「道」的體會與語言的限制。





一句話總結

〈齊物論〉要說的,是:若能看穿語言、觀念、立場製造的分別,體會萬物在「道」中本來無差,便能自在逍遙,不為是非所困。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畫一張**「齊物論的三層結構圖」**,把哲學問題意識、論證策略、寓言意象放在一張圖裡,讓它既有思想脈絡又有故事入口。這樣的圖,也能直接對接你之前在《自體的心理學》中關於“回到自然”的討論。

要我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