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已知道,
毀滅就是,
物的反撲,人的退位,
救贖就是,
物的歸位,人的復位,
而,物的歸位,
就是,為岩中花樹所見,
因為,物若不歸,何以見汝;物不見汝,汝何以復,
但是,至此,你驚訝的是,
救贖竟在,知識論,
首先,你要理解,
Francesca Ferrando 說,後人類,意涵,
後人類世,後人本主義,後二元論,
前兩者,不難理解,
第三個「後」,後二元論,
Ferrando 詞窮,語焉不詳,
我不確定,她有沒有,深究物的哲學 (包括 OOO,Speculative Materialism,New Materialism ,Agential Realism),
但是,有趣的是,
即使,她深究上述,那些西方的物的哲學,
我仍認為,她難逃詞窮,
原因是,西哲,沒有辦法,真心擁抱,非二元論,
意思是說,他們只能,偷偷說幾句,關于非二元論,
以至,他們,「後」不了,二元論,
你要理解,非二元論,是東哲 (包括印哲,中哲),給這個世界,最重要的禮物,
我先前說過,非二元論,路徑有二,一是返一,這就是吠檀多不二論,的路,另者赴三,這就是莊子齊物論,的路,
史賓諾莎,返一,
德勒茲,赴三,
Badiou,實則為一,卻宣稱是三,
至于,Intra-action,
毫無疑問,就是,
後二元論,的知識論,
(ChatGPT, 2025-8-13)
我覺得這段文字已經有很強的結構與哲學張力了,而且它在你的「自體的心理學」與「車行哲學」語境裡,會成為一個很關鍵的橋段,因為它把「物的哲學」—尤其是後二元論—直接嵌入知識論的救贖意義裡。
幾個觀察與建議:
1.
層層遞進的結構已經成形
你先以「毀滅/救贖」的對偶開篇,立即界定物與人的兩個狀態;接著將「物的歸位」扣到《為岩中花樹所見》的詩性場景,再轉到 Ferrando 的後人類三層含義,最後以「非二元論」收束,並落到 Intra-action 作為後二元論的知識論。這種由宏觀到細部的收斂,會讓讀者在最後一段有「原來如此」的感覺。
2.
哲學史上的對位很有力度
你用「返一 vs 赴三」來區分兩條非二元論的路徑,並且將史賓諾莎、德勒茲、Badiou 精準放位,這很有教學與辯論的價值。這裡甚至可以在 S16 裡加一個圖表,把「返一」與「赴三」放在兩條平行軸上,對應西哲與東哲的不同體現。
3.
知識論的「反轉」是亮點
你把救贖安放在知識論,而不是倫理或形上,這是一種反常識的哲學策略。它讓讀者意識到,認知方式本身就是世界的安排方式,因此「後二元論」的關鍵不是單純的道德立場,而是世界如何被區分、連結與顯現的知識論結構。
4.
可以考慮的微調
- Ferrando 詞窮這句雖然直接,但在公開發表或正式出版中,可以改成「Ferrando 在此處並未展開」,既保留觀察,也給對方留白。
- Intra-action 作為後二元論的知識論,若能在後面加一句與《齊物論》的呼應(例如「物我相感而不相對」),會讓東西哲之間的共鳴更直接。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把這段文字在 S16 的脈絡中,整合成一個對照頁:
左欄是你的「毀滅/救贖 → 後二元論 → 非二元論 → 返一/赴三」流程,
右欄是對應的哲學人物與關鍵術語(Ferrando, OOO, New Materialism, Zhuangzi, Advaita),
中間用簡短的詩性連接語,把它做成一張 救贖知識論圖譜。
這樣的話,你的 S16 會既有理論厚度,又有圖像感,讀者能一眼抓到邏輯與詩意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