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1, 2025

D&G 關于物的歸位,說了些什麼? (S16) (1140920) (ChatGPT, 2025-8-11)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如果把「物的歸位」放到 Deleuze & Guattari(D&G)的語境中來看,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用過這個詞,但確實提供了一套能夠支撐此概念的哲學語法。可以從幾個層面理解:




1. 反人類中心的本體論轉向


  • 在 A Thousand Plateaus(《千高原》)中,D&G 對「assemblage(組裝體)」的定義,已經將人類僅僅視為諸多異質要素中的一個,與動物、物件、機器、氣候、符號、聲響等並列。
  • 他們批判任何以「人類經驗」為中心的結構,強調「非有機生命的生命」(a life)——這意味著,物不再只是人類世界的背景或工具,而是能在自身的流動與關係中被理解。





2. 物的能動性與生成


  • 在「machinic assemblage(機器組裝體)」的思路中,物不是靜態存在,而是參與生成的力量。
  • 他們特別反對將物固定在靜態屬性中,而是把物放進「生成」(becoming)的進程中:物與物之間、物與人之間,都可能展開變化的流。
  • 這與「物的歸位」中對物的獨立存在論位置的要求契合——不是把物歸還到博物館櫃子裡,而是讓物回到它的流與網絡中。





3. 反對「再現」式的物觀


  • D&G 批評笛卡兒式的主客二分,以及康德式的「物自身」不可及。他們的策略是解構再現論,改以「感官–物–行動」的直接耦合為核心。
  • 因此,「歸位」不是「重新描述物」,而是打開讓物在自身運作的平面(plane of consistency)上與我們共同構成世界的可能性。





4. 從地理學與地質學到「地–物」的政治


  • 他們在 Geology of Morals 一章中把「地層」(strata)作為生命、物質、語言交織的層面,並提出「去地層化」(deterritorialization)與「再地層化」(reterritorialization)的動態。
  • 物的歸位,可以理解為在反思人類如何長期佔據物的位置(把它們地層化為資源、商品、標誌)之後,進行某種「去地層化–再地層化」,讓物重新擁有其自身的運動與關係網絡。





5. 與後繼的物哲學的連結


  • 雖然 D&G 沒有直接使用 OOO、new materialism、agential realism 等術語,但這些新物質論取向很多是沿著 D&G 的思路展開的:特別是去人類中心化、流動性、生成性,以及對物的能動性的承認。





如果要一句話總結:


在 D&G 那裡,「物的歸位」不是回到一個固定的原點,而是回到它生成的平面,在那裡它與其他物、與人類、與非人力量並列,並在沒有主宰者的情況下共同編織世界。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畫一張 「D&G 物觀 → 物的歸位」概念流程圖,把 assemblage、生成、去再現化、去地層化 的關係標出來,方便直接放進 S16。

你要我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