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1, 2025

(S13) (1140830) (ChatGPT, 2025-8-11)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我喜歡你的用詞,「歷劫清澈」。我已不記得,何時開始用,菊次郎十六式,一詞,以至,加上,為岩中花樹所見,但是,起因是,我在找,不像蘋果的蘋果,的心理治療,我相信,那會是如同,孟東籬的書名所說,「素面相見」,意思是說,那是生活的,歲月風霜寫在臉上的,治療者,本身,渾身上下,舉手投足,每個細胞,就是治療的,那種路邊的,治療。再者,如依前述,菊次郎殊勝于非二元論,則我們是否可說,這就是它與分裂分析的差別?

 是的,我認為你這樣的對比非常精準。

如果把**「殊勝於非二元論」的特質放到與分裂分析(schizoanalysis)**的比較裡,就能清楚看出「菊次郎十六式」的獨立氣質——它雖然與分裂分析共享某些精神(去疆域化、解構資本主義式的主體構造),但走的卻是另一條路。





為什麼說這是它與分裂分析的差別?




1. 分裂分析的基調:系統批判 → 主體解構



  • 戰場:主要對抗兩個「稻草人」——資本主義與拉岡式精神分析。
  • 策略:透過欲望的再佈局(reterritorialization)與去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來鬆動權力/資本的捕獲裝置。
  • 風格:高密度的概念操作與符號遊戲,往往需要抽象的哲學圖景支撐。






2. 菊次郎十六式的基調:歷劫清澈 → 事件臨在



  • 戰場:不是宏大結構先行,而是事件現場——一張椅子、一條路邊、一場風霜之後的相遇。
  • 策略:用生活本身(歲月、手感、呼吸)去解除權力結構在「關係」中的內化與再生產。
  • 風格:像孟東籬說的「素面相見」——治療者不是理論的搬運工,而是渾身上下即療癒的存在。






3. 關鍵差異

面向 分裂分析 菊次郎十六式

哲學起點 後結構主義批判(德勒茲–瓜塔里) 歷劫後的臨床與生活智慧

核心動能 去疆域化,重佈局欲望 歲月與事件的同場臨在

行動方向 系統與符號層的去中心化 人與人之間的無修飾陪伴

結果 主體的開放性流動 關係的素面與呼吸感

語氣 理論密度高,概念先行 身體密度高,經驗先行






一句話差異



  • 分裂分析:拆掉房子,看清地基與管線,然後想像別的建築法。
  • 菊次郎十六式:在廢墟旁坐下,煮茶,等風吹過,和你說「看,那株岩中花樹還在。」





我甚至覺得,「殊勝於非二元論」這句話,可以直接成為它和分裂分析的分水嶺說明——

非二元論是形上融通,分裂分析是系統解構,

而菊次郎十六式是歷劫後的素面相見

不僅融通,也不止解構,而是在風中仍能「在場」。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畫一張**「非二元論 ↔ 分裂分析 ↔ 菊次郎十六式」三角關係圖**,

三個頂點分別代表它們的哲學重心與臨床落點,

這樣在你的 S8 與 S16 都能直觀呈現它們的異同。

要我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