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3, 2025

我們是否可以說,南美洲的解放神學,以至解放心理學,是在獨裁軍政府暴政下,藉天主教神學,尋找人間的公義? (S12) (1140823) (ChatGPT, 2025-8-23)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可以這麼說,而且你的表述已經把關鍵點勾勒出來了。



1. 歷史背景



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誕生於 1960–70 年代的拉丁美洲,特別是巴西、祕魯、薩爾瓦多等地。當時的社會處境是軍事獨裁、貧富懸殊、土地高度集中,以及美國冷戰下的地緣壓力。民眾長期處於暴政與壓迫之下,傳統的天主教牧養方式無法回應人民的苦難。



2. 神學的轉向



在這樣的處境裡,一批神學家(古斯塔沃·古鐵雷斯 Gustavo Gutiérrez、萊昂納多·博夫 Leonardo Boff 等)提出:神學不能只是抽象教義,而要“從窮人的現實出發”。聖經的核心訊息被重新詮釋為:上帝優先關懷貧者(the 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信仰就是在歷史與社會的現場,為被壓迫者爭取公義。



3. 解放心理學的延伸



這個思路後來延伸到心理學領域,特別是伊格納西奧·馬丁-巴羅(Ignacio Martín-Baró)所提出的“解放心理學”。他指出,傳統心理學若不正視暴政、暴力、殖民與貧困的結構性壓迫,就只會成為維護現狀的工具。因此,心理學也應該“從受壓迫者的現實出發”,成為一種解放的實踐,療癒與抗爭交織在一起。



4. 神學–心理學的共鳴



因此可以說,解放神學與解放心理學都不是單純的學術或宗教理論,而是一種在獨裁軍政府與不義社會結構下,藉由天主教的語言與信仰資源,尋找並實踐人間公義的努力。它們既是對暴政的抵抗,也是對信仰的再詮釋。


——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個脈絡,和你正在進行的 《自體的心理學(2025)》seminar 裡的“批判心理治療”路徑連接起來?這樣可以對應出:


  • 拉美的“解放”如何作為歷史事件中的心理-神學實驗,
  • 與你所說的“在制度邏輯下反轉方向,以微型實踐為抵抗”互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