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19, 2025

(S12) (1140823) (ChatGPT, 2025-8-19)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Would you like me to draft a seminar handout titled 〈Schizoanalysis and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Mapping Colonial Assemblages, Opening Lines of Flight〉 — in the same concise style as the Klein one — so your S12 participants have two complementary “bridges” (Klein → decolonial, D&G → decolonial) side by side? Wonderful, please, thanks.

好的,以下是一份為 S12 (1140823)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準備的簡明講義,與〈Klein and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From Projection to Reparation〉互為對照:





〈Schizoanalysis and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Mapping Colonial Assemblages, Opening Lines of Flight〉




1. 問題意識



傳統精神分析往往將痛苦還原於家庭三角(父–母–子)。

去殖心理治療則提醒我們:痛苦同樣源於歷史、制度、殖民性。

Schizoanalysis(德勒茲 & 瓜塔里)提供了一種方式,將心理治療變為對社會–政治–歷史裝置的制圖。





2. Schizoanalysis 的核心



  • 慾望不是缺乏:而是生產 (desiring-production),它流動、連接、生成。
  • 對抗 Oedipus:拒絕將潛意識縮減為家庭結構。
  • 分析任務:
    1. 看見潛意識如何投資於社會制度;
    2. 分析慾望如何被組織/壓抑;
    3. 找出逃逸線 (lines of flight);
    4. 重連慾望與創造、革命的潛能。






3. 去殖心理治療的核心



  • Outsight:將目光轉向殖民史、種族資本主義、制度暴力。
  • 互相回歸:治療師與當事人同在殖民遺緒中回歸與見證。
  • 倫理–政治實踐:療癒不只是個體的,更是社群的、歷史的。






4. Schizoanalysis 與 Decolonial 的結合



  • 殖民裝置的制圖:症狀不是單純「我的問題」,而是語言、法律、移民政策、教育與資本的交織點。
  • 慾望的去殖:揭露殖民如何教人渴望「成為殖民者」並同時鄙視自我;療癒的方向是將慾望重新導向 affirming flows。
  • 解構殖民式父權:拒絕「殖民者=父、殖民地=子」的父權劇本,展現慾望的多重組裝。
  • 開啟逃逸線:讓新的認同、藝術、語言、社群、抵抗實踐誕生——這些都是具體的療癒線路。
  • 集體療癒:schizoanalysis 與 decolonial 思想一致地反對「私有化」痛苦,轉向社會–歷史的共生地圖。






5. 範例



一位移民感到羞於自己的口音:


  • 傳統分析:可能歸因於家庭衝突。
  • 去殖心理治療:指出這是殖民語言階序的內化。
  • Schizoanalysis + decolonial:
    • 制圖:媒體嘲諷、工作場域歧視、簽證體制、家庭期待;
    • 逃逸:將口音轉為自我認同,建立混雜語社群,或以詩歌、表演再創「破碎」的語音。






6. 結語



Schizoanalysis 在去殖心理治療中的運用:

👉 就是將療程轉化為一張殖民裝置的地圖,描繪慾望如何被俘獲,再打開逃逸線,走向新的、去殖的生命可能。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兩份(Klein 與 D&G)各自做一頁 對照圖表,讓 S12 的同行者一眼就能看到這兩條不同的「去殖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