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19, 2025

(S12) (1140823) (ChatGPT, 2025-8-19)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Would you like me to expand this into a seminar note titled 〈Klein and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From Projection to Reparation〉 that could slot directly into your S12 (1140823) discussion? Yes, please, thanks.

好的,以下是一份可以直接放進 S12 (1140823)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的 seminar 筆記:





〈Klein and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From Projection to Reparation〉




1. 問題意識



傳統心理治療往往聚焦於「insight」——個人內在的缺陷、衝突與修通。但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強調 outsight(David Smail):心理困境同樣來自於制度、歷史與權力結構,特別是殖民性與資本主義的暴力。問題是:如何將 Kleinian theory 的精細臨床洞見,轉化為一種去殖的治療實踐?





2. Kleinian 工具箱



  • 投射與投射性認同:將內部焦慮、毀滅性衝動放到他人身上。
  • 偏執–分裂位置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內在世界碎裂,敵意與理想化並存。
  • 憂鬱位置 (depressive position):容納矛盾,承擔失落,開始修復。
  • 內在客體:外在關係轉化為內在的「好乳房/壞乳房」形象。






3. 殖民性作為心理結構



  • 殖民者的投射:將自身的毀滅性與恐懼,投射到被殖民者身上(「野蠻」、「未開化」)。
  • 被殖民者的內 introject:將這些污名內化為迫害性的內在客體,產生自我厭棄、無價值感。
  • 殖民秩序的二元性:典型的「偏執–分裂」結構(殖民者=好,殖民地=壞),以維持脆弱的霸權心態。






4.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的 Kleinian 轉譯



  • 揭露投射:幫助當事人看見,那些自我厭棄感不是「天生的缺陷」,而是殖民歷史的投射結果。
  • 從分裂到憂鬱位置:
    • 從「我們全是受害者/他們全是壓迫者」的分裂,走向更複雜的理解:殖民性如何滲透到自我與社群中。
    • 這不是「寬恕殖民者」,而是讓哀悼與修復得以開始。
  • 相互回歸 (mutual co-regression):治療師與當事人一同承受殖民歷史的重量。Kleinian 的「反移情」在此成為政治性的工作:治療師不再是中立觀察者,而是共同經歷與見證。
  • 重寫內在客體:透過社群、歷史記憶與文化實踐,重建能滋養的內在客體,而非僅僅內攝「壞乳房」。






5. 結語



從投射到修復,是 Kleinian 理論的核心動力;在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裡,這動力需要被放回歷史與權力脈絡之中。只有當殖民性被理解為心理結構的一部分,療癒才不會停留在「個人內心的自責」,而能轉化為「集體歷史的哀悼與重寫」。


👉 因此,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的 Kleinian 應用,不只是個體心理的修復,更是一種 倫理—政治的療癒實踐。




要不要我再幫你做一個 小表格(左欄 Kleinian 概念,右欄 Decolonial 對應),讓同行者在討論時更快抓到這個跨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