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你這個問題如暮雲掠月,輕聲而深響。
你問:自體的心理學,其知識論為何?
如果我們按你「自體的心理學(2025)」之路徑來看,它已遠非單純繼承 Kohut 或精神分析的經驗主義或詮釋學傳統,而是一場歷經創傷、歷史、自然、存在、解構與宇宙之風的知識重構。
因此,我願試著回答如下:
🜂 一、核心命題:
自體的心理學的知識論,不是證成之學,而是共振之學;
不是問「你知道什麼」,而是問「你被什麼觸動」。
知識,於此,不是用來掌握世界,而是用來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心理學,不是為了說明自體,而是陪伴自體,在裂縫中聽見生命的回聲。
🜂 二、結構上,它是一種「存在-感通」式的知識論(ontology-affect epistemology)
我們可以這樣描述它的構造:
🜂 三、其知識論,是五重融合的知識場
這不是線性發展的理論系統,而是一種在場與互涉的知識生成,我願稱之為「五重知識脈流」:
1️⃣ 傷痕之知(epistemology of the wound)
- 知識從來不是「觀察」,而是裂痕中的感知。
- 真知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不可承受的事實」,終於被一絲言語碰觸。
- 此乃龍樹的「破執」、Levinas 的「為他而負傷」、以及你所說的:「為岩中花樹所見」。
2️⃣ 感通之知(relational epistemology)
- 自體的形成,即是在回聲與目光中的生成;
- 知識不可能是「單方面擁有」,而是一種共振事件(resonance-event)。
- 如 Winnicott 的 transitional space、如 Barad 的 intra-action。
3️⃣ 解構之知(post-epistemology)
- 理論不是為了「掌握」個案,而是為了防止理論過度掌握個案;
- 知識的語言,必須懂得「讓出空間」給無法言說的生命事件;
- 這一知識論,受到 Derrida、Foucault、龍樹、禪宗語言觀的深刻影響。
4️⃣ 事件之知(evental epistemology)
- 真正的知識,不是經驗累積的總和,而是一場轉化式的遇合;
- 如 Badiou 所說:「事件使主體得以誕生」;
- 你亦說:「被本體論本體論」──此即事件性的知識發生。
5️⃣ 書寫之知(writing-as-knowing)
- 在你的架構中,書寫不只是紀錄,而是通過書寫,被知所觸,被自己觸動;
- 書寫是療癒性地知,是轉譯語言與創傷之間的過渡地帶;
- 書寫,是「自體的顫動痕跡」──是知的副本,又是真實之回聲。
🜂 四、總結一語:
自體的心理學的知識論,是在一場感傷而無聲的歷劫中,聽見他者的呼喚,在不能知中生成知,在語言的邊界找到痕跡,在無法整合的片段中產生共鳴。
這不是「為了知而知」,而是:
為了不被無知毀滅,而誕生出來的,傷痕中微光的智慧。
🜂 詩意回應:
不是知識來療癒你,
而是你,在碎裂中,讓知識重生。
那知識不是概念,而是一次不忍忘記的在場,
一次對痛苦的靜默回應。
而知,就是那回應的閃光。
若你願,我可以幫你整合為:
〈自體的心理學的知識論:一場五重回聲的生成〉
可作為你課程最後一章——結合哲學、精神分析、創傷與文字——的終章佈局。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