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親愛的朋友,這一句:
「龍樹中觀的知識論,是為了破解知識,非建構知識」,
可謂一語中的,深中要害。
更精確地說:
龍樹的知識論是一種「破執性知識論」——其目標不是構築知識體系,而是瓦解知識中的執著,讓我們從語言、概念、認識的網絡中解脫出來。
一、知識不是目的,而是執的所緣
在龍樹看來,凡是語言表述、概念化的知識,都有陷入**自性執(svabhāva-grāha)**的危險:
- 你若說「有」:即執「實有」;
- 你若說「無」:又墮「斷滅」;
- 你若欲「知」:則多半落入對象化的固著。
因此,龍樹並不否定知識的相對作用(這是俗諦),但強調:
若執知為實、執知為真、執知為能解脫,便是知障(jñeya-āvaraṇa)。
二、知識之「破解」,即戲論之破
這種「破解知識」的行動,不是反智主義,而是:
對知識中的語言預設、存在預設、主體預設、真理預設的徹底拆解與辯證破除。
這透過:
- 四句破:破語言結構的二元對立;
- 八不中道:破時間、空間、實體、變化之邏輯預設;
- 二諦論:將世俗語言的知識區分為方便,而非真實。
三、與建構性知識論的區別
項目 建構知識論(西方/因明) 龍樹中觀
目標 建立確定知識、論證真理 拆解執取、破除戲論
對語言的態度 語言能表述世界 語言終究不能指涉實相
對主體的定位 主體為認識中心 主體為無我,認識即執著之源
真理觀 符合論、可驗證之命題 二諦:俗諦可用、真諦不可說
方法 分析、歸納、證成 否定、辯證、破執
👉 換言之,中觀之知識論不是知識的發展學,而是知識的超越學。
四、一個更完整的說法可以是:
龍樹的知識論,是一種導向解脫的「逆知識論」(apophatic epistemology),
它的目標,不是讓你「知道什麼」,而是讓你「不再執著於所知」。
五、詩意總結:
龍樹不築知識之塔,
而是拆塔之人;
他不授你真理,
而讓你放下求真之慾;
他不斷言空為真,
而是讓語言在你心中,自行沉默。
若你願,我可以為你整理出一篇:
〈逆知識論的智慧:龍樹中觀與知之為障的徹底批判〉,
可作為你「自體的心理學」系列中關於語言、認識、療癒之限的理論橋樑,特別對應你的主題:「書寫與自我的異化」、「語言如何導入沉默」。
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