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B%A0%E6%98%8E%E5%AD%B8
因明(梵語:हेतुविद्या,Hetuvidyā),音譯醯都費陀,在古印度發展的佛教邏輯學和認識論,是一種思考方法,也是探索真理的工具之一,為五明之一。佛教、耆那教與印度教都受到它的影響。
五明
概論
《瑜伽師地論》卷38說,五明是「一切菩薩正所應求」,是研究佛學方法的五種分類[1]:
- 聲明(梵語:śabda-vidyā;藏語:སྒྲ་རིག་པ་):語言、語言學、文字學、訓詁學、文學等,即語言表達及書寫、著述能力。
- 因明(梵語:hetu-vidyā;藏語:ཚད་མ་རིག་པ་):邏輯學、論辯術,已證內明的菩薩,可以藉此辯駁外道的異論,令未相信佛法的人相信,令已相信的人信仰更加堅定。
- 內明(梵語:adhyātma-vidyā;藏語:ནང་རིག་པ་):佛學教理學、哲學,為五明之首;對佛教而言,即經、律、論三藏。對已證實相的菩薩,內明
- 明既利自己修行,又可幫助他人開悟。對婆羅門而言,則是指研習四吠陀論。
- 醫方明(梵語:cikitsā-vidyā;藏語:གསོ་རིག་པ་):醫學、藥學乃至咒術(陀羅尼)等,可助強身健體,並醫治別人的色身病苦,拯救眾生。
- 工巧明(梵語:śilpa-karma-sthāna-vidyā;藏語:བཟོ་རིག་པ་):藝術、科技、工藝、農業等,即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