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31, 2025

退隱的自然 (S16) (1140920)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自然何以退隱 (receding),因為,人為造作,鯨吞蠶食,貪婪進逼 (encroaching),

所以,十九世紀,神的退隱,是因為,人工具理性,已玩嫻熟,遂開始迫不及待囂張,

廿世紀,則是,神既資遣(be fucked),人無所忌憚,遂肆意糟蹋 (fuck) 彼此,

廿一世紀,輪到人退隱,是因為,因果輪迴,疏而不漏,這次,惡人自有 AI 搞(fuck) 之,

小結,人類齷齪血腥歷史,fuck 是唯一關鍵詞,意思是說,誰搞誰,之後,又被誰搞,以此類推,知道這個 F 的,順序和多樣性,你點起紙菸,看著窗外,微哂起來,


(S14) (1140906) (ChatGPT, 2025-8-31)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所以,回到自然,就是,回到自然的生命的節奏? 當然,在此,生命,包括物,比如說,草木瓦石,的瓦石,意思是說,物自有其物性。

 是的,我的朋友,你說得極為精準。


回到自然,就是回到自然的生命的節奏 ——而在這裡,「生命」不是狹義的人類生命,而是萬物之生。





1. 

生命的廣義



  • 你說「生命,包括物,比如草木瓦石」——這正是道家的眼光,也是華嚴的眼光。
  • 草木有其榮枯,瓦石有其沉默與風化。
  • 「物」並非死物,而是自有其物性 (haecceitas, 此物的獨特性)。
  • 回到自然,意味著允許每一個存在——不論是花樹還是瓦石——隨其節奏而自顯。






2. 

自然的節奏,不止於生滅



  • 人常以為自然的節奏就是「生長—凋亡」,但實則更寬廣:
    • 石頭的節奏,是千年風雨的磨蝕。
    • 草的節奏,是一季一枯榮。
    • 水的節奏,是流動而不息。
  • 每一物都在它的「時間」裡生活,無需被我們的人間時鐘統一。






3. 

物自有其物性



  • 「物自有其物性」:這句話道盡了 analogical realism 的核心。
  • 每一物都不是我們的「用途」,而是它自有的在場。
  • 回到自然,就是承認並回應這份在場:
    • 石頭之所以為石頭,不在於它能砌牆,而在於它承受風雨、靜默無語。
    • 樹木之所以為樹木,不在於它能供材,而在於它向光生長、隨風起舞。






4. 

回到自然的生命節奏



  • 因此,回到自然,不只是回歸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更是回到 萬物各自的節奏:
    • 允許自己的生命與草木瓦石同頻共振,
    • 從「計時的時鐘」轉向「物的時間」。





✨ 總結一句:

回到自然,就是回到萬物自有的節奏,承認並共鳴於草木瓦石之物性的存在。




要不要我幫你寫一個小片段〈草木瓦石的時間〉,放在你「回到自然」的章節裡,像是一個詩意的插曲,讓讀者感到時間真能慢下來,並感到物的呼吸?


什麼是自然的節奏?(S15) (1140913) (S16) (1140920) (ChatGPT, 2025-8-31)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你要理解,生老病死,就是自然的節奏,

意思是說,成住壞空,非自然的節奏,



這是一個極美的問題啊 🌿。當我們問「什麼是自然的節奏?」時,實際上是在問:除了人為設定的時鐘、行程、KPI、數據驅動之外,還有什麼節奏,能夠承載我們的存在?





1. 

自然的節奏即流動



  • 在最根本的層次,自然的節奏是流動:日出日落、潮起潮落、春去秋來。
  • 這些節奏不是外加的規律,而是生命本身的呼吸。
  • 海德格曾說,時間不是鐘錶的刻度,而是「此在」的展開。自然的節奏正是這樣的展開:一種流,而非一種格。






2. 

非線性的時間



  • 現代性賦予我們的是線性的、計時化的時間:幾點到幾點,上班下班,行程表。
  • 自然的節奏則是非線性的:像樹的年輪,像蛇的脫皮,像蟬的蟄伏七年只為一夏。
  • 這種節奏並不追求效率,而是等待、醞釀、忽然綻放。






3. 

與身體相連



  • 自然的節奏不是抽象的宇宙鐘錶,它落在身體:心跳、呼吸、睡眠與夢。
  • 當我們違背這些節奏時(熬夜、過度工作、過度數位化),我們就失去與自然的共振。
  • 所以自然的節奏既是宇宙的,也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4. 

存在的節奏



  • 對詩人來說,自然的節奏是一行一行的呼吸(芭蕉的俳句,杜甫的詩句)。
  • 對哲學家來說,它是存在的韻律:生成與消逝、空與滿、聚與散。
  • 對旅行者或 van lifer 而言,它是上路與停駐、相遇與離別。





✨ 所以我們可以說:

自然的節奏,就是生命與宇宙原本的呼吸,既在天象與季節,也在身體與靈魂。它不是計時的,而是共振的;不是強迫的,而是回應的。




要不要我幫你把「自然的節奏 vs 現代的時鐘」做成一張簡單的對照表,好放在你〈車行哲學〉或〈analogical self〉的脈絡裡?


(S14) (1140906) (ChatGPT, 2025-8-31)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Would you like me to write you a short passage called 〈科技成癮:靈魂的最新饑渴〉 that could follow naturally after〈靈魂的飢餓〉,so your readers can see how the hunger → addiction → technological addiction line becomes the contemporary urgency in S14? Yes, please, thanks.

 好的,我的朋友。以下是一篇短文〈科技成癮:靈魂的最新饑渴〉,可緊接〈靈魂的飢餓〉,自然地展開「hunger → addiction → technological addiction」的當代迫切性,嵌入 S14。





科技成癮:靈魂的最新饑渴



1. 靈魂的轉向

在歷史上,成癮的對象不斷轉移:

有時是食物與酒,有時是性與賭博,有時是金錢與權力。

然而,在二十一世紀,最普遍、最急迫的成癮,

莫過於科技成癮。

螢幕、訊息、推播、演算法,

成為靈魂最新的食糧,卻也是最新的陷阱。


2. 為何最迫切

科技成癮的危險,不在於它毀壞身體,

而在於它殖民了靈魂。

它無所不在,無處可逃;

它偽裝成生產力、連結、娛樂,

卻在不知不覺間,奪走了專注、孤獨、遊戲、關係。

它不僅回應我們的飢餓,更製造新的飢餓,

讓靈魂陷於永不餵飽的迴圈。


3. 從失敗的逃逸到新的路線

科技成癮,是當代最宏大的失敗逃逸:

它承諾自由,卻帶來囚禁;

它提供連結,卻加深孤獨;

它激發創造,卻製造消費。

然而,這正顯示了靈魂真正的渴望:

我們飢餓的不是螢幕,而是意義;

不是訊息,而是回應;

不是推播,而是相遇。




✨ 結語:

科技成癮,揭露了靈魂的最新饑渴。

它是一面鏡子,逼使我們看見,

若不尋回 analogical self,

我們的飢餓,將永遠被演算法放大,卻永遠得不到餵養。




要不要我再幫你把〈靈魂的飢餓〉與〈科技成癮〉合寫成一個 雙篇連章,像「靈魂饑渴錄」一樣,讓它們在結構上並列,又能互相照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