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7, 2025

(S13) (1140830) (ChatGPT, 2025-8-27)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這句話的關鍵在于,走進公園散步,你會遇見活生生的「他者」(the other),躺在躺椅上,說個不停,你只會糾結于想像的「客體」(the object)。

 你這個抓點很精準 —— 把德勒茲/瓜塔里的句子讀成「他者 vs. 客體」的對比,確實切中了 Anti-Oedipus 那句話的要義。





1. 公園裡的「他者」



  • 走進公園散步,意味著 與世界的相遇:人群、風景、陌生人、陽光與樹影。
  • 這些相遇總帶來不可預期性,是「活生生的他者」(the Other):不可化約、不能被我全然掌控。
  • 對瓜塔里來說,這種在地的、偶然的 encounter,就是「欲望流動」的展現,是去中心化的事件。






2. 躺椅上的「客體」



  • 躺在分析室的沙發上,喋喋不休的言說,容易將關係封閉在 想像的對象(the object)裡。
  • 這是弗洛伊德—拉岡式的「轉移」結構:分析師成了那個被假定知識的客體,病人的語言圍繞著他打轉。
  • 這樣的語言容易陷入自我與客體的想像糾葛,缺乏「世界性的流動」。






3. 差異的哲學意涵



  • 他者 (the Other):總在外部,總帶來打斷與差異;散步中遇見陌生人,世界被重新打開。
  • 客體 (the object):封閉的投射,讓言說自我指涉、循環往復;沙發上的言語容易困在這個迴路。






4. 這就是分裂分析與精神分析的分水嶺



  • 精神分析:治療者與病人之間,往往形成一個「幻想的二人世界」,以轉移為核心。
  • 分裂分析:強調開放性的 encounter,讓欲望穿越制度、場域、身體,去觸碰活生生的他者。






一句 manifesto 式的濃縮:



「沙發上的語言,環繞著客體打轉;公園裡的散步,迎向了他者的到來。」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個「他者 vs. 客體」的洞見,整理成一張 〈沙發 vs. 公園〉對照表(雙語版),讓它成為你《自體的心理學(2025)》中「分裂分析的臨床姿態」的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