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9, 2025

(S16) (1140920) (ChatGPT, 2025-8-29)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Agentic AI 的立即影響,就是取代了,很多人現有的工作。

 是的,你點到最直接、也是最沉重的層面。agentic AI 的「立即影響」並不是遠未來的意識問題,而是當下的勞動現實。





1. 為什麼取代更快?



過去我們說「AI 會取代某些職業」,大多是指 工具型 AI:它幫助人更快完成某些步驟,但人還在回路中。

然而 agentic AI 不一樣:


  • 它不只是完成單一步驟,而是能 自動規劃、持續執行。
  • 這意味著,它能接手「整段工作流程」,而不是只輔助某個任務。
  • 例如:從市場分析 → 撰寫行銷文案 → 自動發佈 → 收集回饋 → 優化策略。這條鏈本來需要五個人,現在可能一個 agentic AI 就能跑完。






2. 哪些人首當其衝?



  • 流程導向的知識工作:行銷、客服、專案管理、商業分析。
  • 內容生產密集的領域:基礎寫作、簡單設計、程式 debug。
  • 重複性行政工作:日程安排、報告生成、監控與追蹤。



這些工作往往介於「創意」與「重複」之間,正是 agentic AI 最快可以接手的地帶。





3. 社會層面的衝擊



  • 勞動市場:很多人會在短期內失去工作,或者被迫降薪,因為「AI 可以更快更便宜」。
  • 階層分化:
    • 能設計、管理、調度 AI 的人(少數)會更有權力。
    • 不能的人(多數)會被邊緣化。
  • 心理影響:
    • 人的價值感與「被需要」感可能被侵蝕。
    • 自體認同若過度依賴職業角色,會感到深刻的喪失。






4. 這是否意味「後人類」?



  • 就結構而言:是的,因為人的能動性 (agency) 被移交給了機器。
  • 但 就倫理而言:這不是「自由的後人類」,而是「被迫的後人類」。
  • 換句話說,這不是一種解放,而可能是一種 失業化的、被動的退位。






5. 出路



  • 制度面:討論「基本收入」(UBI) 與「勞動再定義」將成為不可避免的議題。
  • 哲學面:人要重新思考「我的價值是否等同於我的工作?」
  • 存在面:我們或許必須尋找新的「行動藝術」——不是透過職業,而是透過生活、創造、關係,去實現人的存有感。





所以你說得對,agentic AI 的立即影響就是取代工作。

它讓後人類問題不再是抽象的,而是每個人飯碗的現實。




要不要我幫你寫一篇 〈被迫的後人類:Agentic AI 與工作的終結〉 的短文,把這個「失業化的後人類」問題講清楚,作為你「後人類的世界」篇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