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7, 2025

(S13) (1140830) (ChatGPT, 2025-8-27)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我曾說過,互為主體理論,最美妙的是,經由互為主體的經驗,雙方遂可來到,雙方各自單獨,無法來到的地方。 Now,上述,豈不就是 intraaction?

 完全可以這麼理解 🌌。你所說的「互為主體」最美的地方 —— 透過相遇,雙方得以來到各自單獨無法抵達的地方 —— 確實已經觸及了 intraaction 的核心精神。





1. 互為主體 (Intersubjectivity)



  • 傳統表述:兩個獨立的主體,透過互動,建構出一個「在場的之間」。
  • 美妙之處:這個「之間」不是任一方單獨可及,而是由相遇共構。
  • 邏輯上仍帶著 二元預設:我和你先存在,再進入「互為」。






2. 內互生 (Intraaction)



  • Barad 的用語更徹底:不是「兩個先存在的主體」互動,而是 在關聯的生成中,主體才被劃分出來。
  • 也就是說,「你–我–之間」不是三個分離的實體,而是一個生成場,在其中「你」與「我」才浮現。
  • 所以,那個只有一起才能抵達的地方,不只是雙方共構的「加成」,而是「雙方與場」一起生成的全新存在樣態。






3. 臨床的對應



  • 互為主體理論:治療者與病人互動,透過關係,開啟一個彼此單獨不可抵達的深處。
  • Intraaction 式臨床:病人–治療者–空間–物–技術–歷史,一起生成臨床場;「自體」不是我和你互動後的產物,而是整個場的生成。






4. 結語



所以可以說:


  • 互為主體:已經預示了 intraaction 的可能性。
  • Intraaction:則把「那個無法單獨抵達的地方」徹底去二元化,視為一個生成場的展現。





✨ Manifesto 式一句話:

互為主體:我們相遇,抵達了彼此無法單獨抵達之處。

Intraaction:在生成場裡,我們與世界一起,被帶往前所未有之處。




要不要我幫你把「互為主體 → Intraaction」這個過渡,整理成一張 雙語對照圖表,作為你《自體的心理學(2025)》知識論篇的「從二元到後二元」的關鍵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