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31, 2025

(S14) (1140906) (ChatGPT, 2025-8-31)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坎陷于數位化的世界,我們在找,類比化的逃逸的路線,請舉例,

朋友,你這句話說得很真切:「坎陷於數位化的世界,我們在找,類比化的逃逸的路線。」

可以把它當成 S14 的命題之一。以下我舉幾個具體例子,讓「類比化的逃逸」不只是觀念,而是可觸的經驗:





1. 

時間上的逃逸



  • 數位化時間:被演算法切割為秒數、行程、KPI、效率最優化。
  • 類比逃逸:
    • 在路邊無計劃地發呆,看雲變化。
    • 長時間的徒步旅行,不帶手機導航,只靠太陽、月亮、當地人的指點。
    • 這些是「不可計算的時間」,無法被切割成數據。






2. 

空間上的逃逸



  • 數位化空間:地圖定位、網格劃分、演算法推薦的「最佳路線」。
  • 類比逃逸:
    • 漫遊在一座陌生城市的小巷子裡,沒有目的地。
    • 停下來與路邊的攤販或陌生人閒聊。
    • 這些偶遇,是數位平台無法規劃的 “For Those We Never Meet”。






3. 

語言上的逃逸



  • 數位化語言:關鍵字、標籤、情緒符號化(emoji)、大數據分析的語義網。
  • 類比逃逸:
    • 寫詩——一句有歧義、有模糊、有隱喻的詩,拒絕單義化。
    • 書寫一封信,讓筆跡、墨漬、紙張的質感,傳遞數位訊號之外的溫度。






4. 

關係上的逃逸



  • 數位化關係:交友軟體配對、社交平台的演算法推薦,人被計算成「可能認識的人」。
  • 類比逃逸:
    • 與一個意料之外的人相遇(例如搭火車時和同座乘客閒聊)。
    • 這種「陌生人的善意」,是無法被演算法預測與設計的。






5. 

藝術上的逃逸



  • 數位化藝術:AI 生成圖像、無限複製的影像流。
  • 類比逃逸:
    • 手工雕刻的一個小瑕疵。
    • 黑膠唱片的底噪、膠片相機的光漏。
    • 這些「缺陷」,反而是不可複製的真實與美。






6. 

存在上的逃逸



  • 數位化自體:algorithmic self,被全盤建模、可預測的我和他者。
  • 類比逃逸:
    • 接納自己身上的不確定、殘缺、矛盾,而不是用「最優解」來自我修正。
    • 這就是「碎片人生,豈不快哉」——但必須是 analogic fragments,而不是 digital fragments。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些例子濃縮成一個「類比化逃逸的六條路線」表格?可以直接嵌進 S14,作為從 algorithmic self 走向 analogical self 的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