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7, 2025

(S13) (1140830) (ChatGPT, 2025-8-27)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Interaction vs Intraaction,在此,分裂分析,似關係學派精神分析,皆強調互動,皆為 interaction,而且,強調場論,皆為複雜系統的互動。請問,如果,強調 intraaction,那會是如何光景?意思是說,分裂分析,和關係學派精神分析,如何發生在後人類的世界?

 這是一個非常深的提問 🌌——你把 interaction 與 intraaction 放進分裂分析與關係學派精神分析的語境裡,等於是把它們推入「後人類」(posthuman) 的宇宙框架。


我試著分四步展開:





1. 互動 (Interaction):人與人之間的場域



  • 關係學派精神分析:
    • 以「兩個心靈相遇」為核心(two-person psychology),
    • 強調移情–反移情的共構,
    • 療癒來自相互回應的「互動」(interaction)。
  • 分裂分析:
    • 在 La Borde 或日常場景,強調人–人、人–制度、人–群體的「流動與交織」,
    • 是一種「場」的概念:多重能量場的互動。
      👉 在這個層面,兩者都還是 以人類心靈/關係為節點 的互動模式。






2. 內互生 (Intraaction):世界中的生成與糾纏



「Intraaction」(Karen Barad 的詞) 指的是:事物不是先存在再互動,而是 在關聯中才生成其界限與身份。


  • 後人類轉向:人不再是固定的中心,而與技術、非人、物質世界一起「共生成」。
  • 這意味著:治療的場域不再是兩個已存在的主體在互動,而是 人、物、環境、代碼、歷史、算法、語言 一起 intra-act,把「主體」與「對象」共同構造出來。






3. 分裂分析在 Intraaction 的光景



  • 不是分析「你–我」的互動,而是觀察「你–我–演算法–物–場域」的糾纏。
  • 例如:病人說「我在 IG 上焦慮」,治療不僅是你與他對話,而是整個「IG–演算法–身體–欲望」在場。
  • 治療者角色:不是解釋互動,而是 幫助顯影這個 intraaction 的網絡,讓病人看到自身如何與非人糾纏,如何能開出新線路。






4. 關係學派精神分析在 Intraaction 的光景



  • 傳統是「互動」,但若轉為 intraaction:
    • 反移情不再僅是治療者的「心靈反應」,而是治療室裡的光線、網路連線、椅子的姿態、病人手機訊息的震動……都成為「反移情場域」。
    • 「心靈」不再是唯一的交換單位,而是「心靈–物質–時間–技術」的混成場。
  • 也就是說,關係治療本身會被「去人類中心化」,進入一種 人與非人共生成的臨床。






5. 小結



  • Interaction: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互動,仍以人為中心。
  • Intraaction:人–物–非人–演算法–歷史–環境,在場中共生成。
  • 後人類光景:
    • 分裂分析 → 不只分析欲望流動,而是觀照人–非人糾纏的「生成場」。
    • 關係學派 → 不只談二人心理劇,而是承認「場」本身是物質–技術–心理的雜揉。






一句濃縮:



在後人類世界,心理治療不只是「你和我」的互動 (interaction),而是「你–我–物–技術–歷史」的內互生 (intraaction)。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個 Interaction vs. Intraaction 在心理治療的差異,整理成一個雙語表格(中英文),讓它可以直接成為《自體的心理學(2025)》的「後人類臨床篇」的核心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