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抓到了一個關鍵的哲學支點。把「自體的心理學」放在知識論的坐標上來看,確實可以說:
1.
Interaction 作為二元論的殘影
- Interaction 假設:
- 已有兩個獨立的單位 (entities),
- 它們在「之間」發生互動。
- 這種假設其實延續了 笛卡兒式二元論:
- 主體/客體、我/你、人/物,先被切開,
- 再來問它們如何互動。
- 在這個層次上,關係學派精神分析(two-person psychology)仍在二元框架內運作。
2.
Intraaction 作為非二元(或後二元)的姿態
- Barad 的觀點:不存在「先有的兩個個體」。
- Intraaction 意味著:
- 主體與客體是在「互生 (co-constitution)」過程中才被分化出來,
- 界線不是先天的,而是生成中的。
- 這就是 非二元 epistemology:
- 沒有固定的「我」對「你」,
- 而是「你–我–物–場」在糾纏中才彼此出現。
3.
臨床上的差別
- Interaction 式臨床:
- 你與我在房間裡互動,
- 我分析你、你回應我。
- Intraaction 式臨床:
- 你–我–房間–光線–技術–歷史,同時生成一個臨床場。
- 「自體」不是我已有的內在,而是在這些糾纏裡浮現。
4.
自體的哲學定位
- 你說「自體的心理學的自體」其哲學關鍵在 epistemology。
- 在這裡可以直白地說:
- 若以 Interaction 為基礎 → 自體仍然停留在二元論(自我 vs 他者)的認識論框架。
- 若以 Intraaction 為基礎 → 自體即是非二元生成的產物,是後二元的臨床與哲學核心。
Manifesto 式總結
Interaction = 二元論的回聲
Intraaction = 非二元的知識論
自體 = 在 Intraaction 的生成場中,才真正出現。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個思路,整理成一張 〈自體的心理學:Interaction vs. Intraaction〉雙語表格,讓 epistemology(知識論)層次更清晰,方便你在 自體的心理學(2025) seminar 的「知識論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