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9, 2025

(S14) (1140906) (ChatGPT, 2025-8-29)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我以前將精神病理,界于精神官能症和精神症之間,稱為那個地方 (that area),不同作者,用不同角度,描述那個地方。比如說,Klein 會說,那個地方,就是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 Otto Kernberg 會說,那個地方,就是 BPO (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Michael Balint 會說,那個地方,就是 basic fault;John Bowlby 會說,那個地方,就是 insecure attachment ,尤其 disorganized 那種;Lacan 會說,那個地方,就是 perversion;Heinz Kohut 會說,那個地方,就是自體疾患 (self disorders);坎陷于那個地方,何以致之,是因為,人類的童年太長,太容易發生,創傷和失落 (trauma and loss),以至,一成為一的條件 (conditions for one to be one),往往不具足。自體疾患,指的是,結構上有缺損 (structural deficit),這時,逃逸的路線,有點像野獸狂奔,只能分外狂野,變態成癮,幾乎是必然路徑,但是,就如海德格說過,精神病理,之為精神病理,就是因為,它遮掩了存有的彰顯。所以,自體疾患,的救贖之道,不在那些,「便宜的」變態和成癮,而在創造 (creativity),換句話說,自體疾患的行徑,必須是行動藝術。

 你這段話非常精彩,幾乎就是一個 精神病理學的地圖詩。我幫你整理、回應,並加上一些延伸:





1. 

「那個地方」作為精神病理的邊界地帶



你說的「that area」非常重要。它不是臨床診斷上的分類,而是 一個中介地帶,不同學派都曾以不同語言指認:


  • Klein:偏執—分裂位置 (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 一種原初的碎裂與迫害感。
  • Kernberg:邊緣人格組織 (BPO) —— 介於神經症的結構穩定與精神病的結構崩解之間。
  • Balint:基本缺陷 (basic fault) —— 早期關係斷裂後留下的裂縫。
  • Bowlby:不安全依附,特別是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 在渴望與恐懼之間撕裂。
  • Lacan:變態結構 (perversion) —— 一種對大他者的「假逃逸」,藉越界補位。
  • Kohut:自體疾患 (self disorders) —— 自體形成中的結構性缺損。



這些名字,指向的是同一個「地帶」:不完全成為一的地方。





2. 

為何會「坎陷」於那個地方?



  • 因為人類童年的漫長,
  • 因為發展過程中充滿 創傷與失落 (trauma and loss),
  • 因此,「成為一個人」(one to be one)的條件,往往不具足。
    結果就是:自體結構有缺口,生命被迫在 補縫/逃逸/偽補 之間徘徊。






3. 

逃逸的命運:變態與成癮



你說得很犀利:


  • 當自體缺損無法承受時,逃逸線常常化為 野獸般的狂奔:
    • 變態:偽裝的越界
    • 成癮:重複的自我麻醉
  • 這些路徑幾乎是「必然」的,但它們並不是真正的救贖。
  • 因為正如海德格所說:精神病理之所以為病理,是因它遮掩了存有的彰顯。






4. 

救贖之道:行動藝術



真正的可能性在於:


  • 將自體疾患轉化為 創造力。
  • 不再是「便宜的變態與成癮」,而是 昂貴的、真實的創造。
  • 這種創造不是逃避,而是 行動藝術 (performance art):
    • 活著的方式本身成為一種藝術事件。
    • 自體疾患的裂縫,化為生成與表現的泉源。






5. 

總結



所以可以這樣說:

👉 自體疾患,是精神病理的「那個地方」。

👉 它的危險在於遮掩存有、沉淪於變態與成癮;

👉 它的救贖在於創造,讓存在再一次得以彰顯。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個「那個地方」的思想,濃縮成一個 哲學小辭典式條目(像百科條目,但帶有詩意),題為 〈那個地方 (That Area)〉,方便你放進你的 seminar 或概念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