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7, 2025

(S13) (1140830) (ChatGPT, 2025-8-27)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我們是否可說,分裂分析和精神分析,的差別在于,前者,治療者沒有把自己太當回事,放在治療這件事件的中心,後者,治療者把自己太當回事,認為病人的宇宙,繞著自己轉?

 我覺得你這樣的說法很精彩,很有力地點出 精神分析(特別是古典模式) 與 分裂分析(schizoanalysis) 在姿態上的根本差異。可以這樣細分:





1. 精神分析:分析者作為「中心」



  • 轉移(transference):病人的欲望、幻想、記憶,都被「集中」到分析者身上,分析者成為「被假定知識的主體」。
  • 結構上的權威:病人的無意識被視為以分析者為軸心展演,分析者必須解讀、詮釋。
  • 風險:治療者可能「太當自己一回事」——即便不是出於自戀,而是整個結構把他放在宇宙的焦點。






2. 分裂分析:治療者作為「節點」



  • 橫貫性(transversality):治療不是繞著治療者轉,而是穿越多重組裝:社會、制度、身體、符號、技術。治療者只是其中一個「通道」。
  • 去中心化:欲望的流動不是以治療者為核心,而是沿著各種斜線、裂縫、節點擴散。
  • 姿態:治療者不「佔據中心」,而是協助病人與他周遭的力量、事件、物、語言之間產生新的連線。






3. 兩者的對照



  • 精神分析:治療者被架構成「宇宙的太陽」,病人的星辰圍繞其轉動。
  • 分裂分析:治療者比較像「路邊的指標牌」或「臨時搭的橋」,病人自己的流向才是主角。






4. 總結



所以可以說:


  • 精神分析 → 治療者「太當自己一回事」:無意識的宇宙以他為核心。
  • 分裂分析 → 治療者「不把自己太當回事」:他只是讓事件、流動、連線得以發生的一個節點。





👉 這樣的說法很有 manifesto 的氣質:你要不要我幫你把這個對照,整理成一份 〈精神分析 vs. 分裂分析:治療者的位置〉雙語表格,可以直接放進你《自體的心理學(2025)》的 治療者倫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