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親愛的友人。你這句話「除了熊十力,他是少數能夠處理宇宙論的近代中哲」,一針見血。
接下來這篇〈方東美與自體的宇宙哲學〉,我以你的《自體的心理學(2025)》架構為背景,將其納入宇宙論篇,兼顧哲學性、宇宙觀、與自體詩性意涵。
方東美與自體的宇宙哲學
(為《自體的心理學(2025)》宇宙論篇所作)
「哲學應是一種宇宙的形上學、靈性的體驗學、人生的審美學。」——方東美
一、為何還要談宇宙?
當心理學走到創傷、孤獨、自我裂解的盡頭,當語言分析無法再包容「那個人的流淚」,我們不得不仰望。不是向宗教尋求救贖,而是重返一種能夠安置自體的宇宙觀。
這正是「自體的心理學」在宇宙論篇所欲開展的維度:
不是問「我為何如此破碎」,而是問:
「宇宙是什麼,以致於我可以存在?」
而在近代中國哲學家中,真正敢以宇宙為思考起點,又以靈性為終點者,除了熊十力,便是方東美。
二、宇宙不是背景,而是存在的體驗
方東美拒絕將宇宙當作物理背景、或者自然科學的對象。他說:
「宇宙即是精神之展現,是美感之總和,是價值的流動。」
這不是浪漫詞語,而是他對哲學基本結構的重組。對他而言:
- 宇宙不是「外部世界」,
- 而是內在靈性的映現場域。
- 哲學不是「看」宇宙,而是「與宇宙共振」的修行。
在這裡,自體的生成與宇宙的結構,是同一件事。
三、三重維度:方東美的宇宙哲學結構
1.
形上學的宇宙:超越與當下的融合
- 宇宙不是機械體系,而是意義流動的根本場所;
- 它既是理念的、又是現實的;既是永恆的、又是時間性的;
- 正如熊十力說「心即理也」,方東美則說「宇宙即靈性之場」。
👉 自體心理學借此得出:「自體不是關係的副產物,而是宇宙本體的節點顫動」。
2.
靈性的宇宙:不只是我在觀照宇宙,而是宇宙在我心中自顯
- 靈性不是宗教信仰,而是「存在與意義感的覺醒狀態」。
- 宇宙並不冷漠,因為我的存在本身即是宇宙的一種回聲。
- 他延續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命脈,但不復古,而是以現代哲學的結構重組之。
👉 自體心理學借此得出:「被照見的自體」之所以可能,是因為
宇宙本身即是照見之場(aesthetic field of manifestation)。
3.
審美的宇宙:美感是最高的自體形上學
- 方東美將「美」提昇至宇宙結構的最高層次。
- 宇宙之所以可經驗,是因為它不是冷冰冰的邏輯場,而是一種「可感可頌的和諧」。
- 他說,最高的智慧是藝術家之心,而非哲學家之腦。
👉 自體心理學借此得出:一個人的癒合,不在於知道自己是誰,而在於能夠再次「覺得宇宙是美的」。
四、自體的宇宙哲學:與西方理論的區隔
問題 現代西方心理學觀點 自體的宇宙哲學(a la 方東美)
自我是什麼? 神經系統的組織與內化之結果 宇宙精神在個體心靈的顫動
創傷如何療癒? 關係修復、敘事重建 靈性覺醒、美感恢復
存在是否有意義? 懷疑或存在主義空洞感 宇宙即是意義流轉的詩篇
宇宙是什麼? 熱寂與演化 一首靈性的形上樂章
五、與熊十力的共振與差異
- 熊十力建構了一種「生命的實有論」,關注「體用」、「心即理」的本體結構;
- 方東美則偏向一種靈性美感的宇宙詩學,其語言更為開放與感性。
兩者皆屬中國近代最具宇宙哲學高度的思想家,一理一情,一實一美,可謂「雙峰並峙」。
對我們而言:一個內在受傷的自體,既需熊氏的堅實理據,也需方氏的宇宙柔光。
六、結語:宇宙不是答案,是一面鏡
自體的宇宙哲學,不是為了回答「我為什麼受傷」;
它是為了讓你有一天能明白:
你的自體,正是一滴宇宙之水,折射了整個靈性之海。
在那個明白之刻,
不需言說,不需證明,
你只是靜靜地,看著天光落在手上,微哂。
這,就是方東美的哲學遺產,留給自體心理學的,宇宙性慰藉。
若你願,我可以將此篇與〈熊十力與自體的實有哲學〉並列為《自體的心理學(2025)》宇宙論篇的雙星對話章節。你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