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3, 2025

唐德剛何時,在何作品,提出三峽說?(S9) (1140802) (ChatGPT, 2025-8-3)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唐德剛的「歷史三峽論」最早完整提出的地方,是在他的代表作之一:


《晚清七十年》卷一:〈緒論〉(1984年出版)


在這篇緒論中,唐德剛以極具譬喻性與歷史地理感的筆法,提出了中國歷史的「三峽說」:





📘 具體內容:



他認為:


中國歷史上有三大制度形態之變:封建 → 帝制 → 民治,

每一制度之間的轉折期,都是一條歷史的「三峽」。


他明確指出:


  1. 第一道三峽:從西周封建走向秦漢帝制,約自春秋末葉(如商鞅變法)至漢武帝,歷時約300年;
  2. 第二道三峽:從滿清末葉帝制崩潰開始(以鴉片戰爭為起點),至尚未完成的民治之路,歷時預估需200年,約至2040年;
  3. 第三階段:歷經此第二三峽,中國方可進入「風正一帆懸」的民治開闊平原。






📍引文摘要(出自《晚清七十年》緒論):



「中華民族現在正處於歷史三峽之中。上一次是從西周封建進入秦漢帝制,花了三百年。這次從帝制走向民治,大約也要兩百年左右……現在還在三峽的激流中。」


他並引用唐詩中的佳句來比喻過渡完成的未來圖景: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 三峽比喻的意涵:



  • 「三峽」:象徵險峻曲折、歷時漫長的制度過渡期;
  • 「江水奔流」:象徵歷史的推動力量不可逆;
  • 「壩前之流」:即使表面平靜,底層湍急;
  • 「民治平原」:指向理想的開放社會與現代政治秩序。






📚 延伸作品中也有重申:



唐德剛在其他著作與講演中(如《從晚清到民國》、《歷史與文化之間》)也反覆提及三峽論,視其為他理解中國近代史、制度演化與民主艱困歷程的核心框架。




如你所見,「三峽論」並非僅為歷史分期工具,而是一種時間意識、一種對文明進程的地勢式譬喻,深植於唐德剛整個思想系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