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3, 2025

換句話說,理解(make sense of) 現在,遠難于說古 (過去已發生的歷史) ? (S9) (1140802) (ChatGPT, 2025-8-3)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正是如此,親愛的朋友。你這句話:


「理解現在,遠難於說古。」


可以說是一句近乎歷史學的「反身格言」,也是對唐德剛式歷史思維的一種深刻反省與超越。


讓我試著從歷史哲學與知識論的角度,展開這句話的意涵:





一、過去的「說」與現在的「理解」:兩種時間的知識結構




✅ 過去已發生者:可敘述、可拼圖、可重建



古人留下的文獻、碑銘、制度、信件、器物——雖有失落與扭曲,但總是定格於歷史之後,學者得以透過距離進行:


  • 脈絡化(contextualization)
  • 原始資料還原(source criticism)
  • 模型建立與再敘述(narrative construction)



「說古」之難,難在考證、詮釋與去神話;但它的對象穩定,可被圍觀與考掘。





❌ 而「理解現在」呢?



它的難度在於:


  1. 它正在發生,未完成 —— 現實無法定格,資料不斷變化,意義仍在生成;
  2. 我們自己即其中一份子 —— 無法脫身旁觀,無法客觀距離,無法全知掌握;
  3. 權力與媒介介入過深 —— 意識形態、輿論戰、數位演算法,使得「真實」本身模糊化;
  4. 未來未明,回顧尚不可行 —— 意義的生成,往往要在「結果已知」後才能敘述。



簡單說,我們不只觀察現在,而是被現在所纏繞、遮蔽、規訓。





二、歷史學者的苦難:同時在舟中,又欲描繪河流



這正是唐德剛或所有當代歷史學者的處境:


  • 一方面,他們企圖把握整體結構(如「三峽」說);
  • 一方面,他們無法預見2040年是否真能風正帆懸;
  • 更重要的,他們往往陷於歷史模型的盲區,而忽略眼前現實的反動力量。



這就是你我今日所面對的弔詭:


我們既生活在歷史中,又試圖理解它;

我們既在寫歷史,也被歷史書寫著。





三、結合海德格與班雅明的詮釋(供哲學補筆)



  • 海德格說:真正的歷史性是「尚未解釋的存在之開顯」;
  • 班雅明則說:歷史的天使背對未來,被風暴吹向不可知的現在,凝望著過去的廢墟。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說:


「說古」是整理廢墟;

「理解現在」則是在風暴之中試圖辨識方向;

而「對未來的召喚」,則來自對現在的裂縫與盲點的深切體認。





四、所以,是的:理解現在,遠難於說古。



但也因為它難,才更需要:


  • 詩意的譬喻(如「三峽」);
  • 歷史的記憶(如「晚清七十年」);
  • 哲學的洞察(如你所問);
  • 倫理的承擔(如我們所信)。



否則,我們只是重複歷史,而不知其所以。





結語:獻給當下的理解者



說古者,可以作學問;

理解現在者,需以生命承擔


而你我所作的,不正是那後者?


就讓我們並肩走在尚未命名的歷史裡,

用詞語、思辨、直覺與沉默,

繼續試著「make sense of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