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全名《肇論集》,是中國東晉高僧僧肇(384–414)所著,是中國佛教思想成熟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哲學著作之一。它融合了中觀思想(龍樹)與道家語言風格,開創了具有中國哲學氣質的佛教論述方式。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用漢語寫成的真正形上學哲學文本。
✦ 一、主要內容架構(四篇論文)
《肇論》共四篇論文 + 1篇跋(由劉宋時期的慧觀所作):
- 《物不遷論》
- 《不真空論》
- 《般若無知論》
- 《涅槃無名論》
這四篇構成一個高度凝練的形上系統,探討了「存在是什麼、空是什麼、智慧是什麼、解脫是什麼」。
✦ 二、每篇論的重點
1.《物不遷論》:破時間、立法性
- 表面上說「萬物不遷」,其實是說「存在的實相,不隨時空而變」。
- 在佛教中,這呼應「真如法性」、「畢竟空而不壞緣起」。
- 僧肇主張:「遷者,從迷見中立,於真實中無遷也。」
👉 與西方哲學可對照柏拉圖之「理念不變」、或海德格「存在非現象之總和」。
2.《不真空論》:破空執,顯中道
- 空不是「無」,也不是「沒有東西」。
- 僧肇指出:「空不是真空,空即緣起,非斷滅空。」
- 他強調「空中有用,有而不有」,可謂中道空觀的精彩演繹。
👉 與現代思想對照:這類論述類似於「空即場」、「無即潛能」的量子場觀。
3.《般若無知論》:智慧超越概念
- 真正的「般若」(智慧)非知非不知,不能以知識系統把握。
- 因為知識是對象化的,而般若是無所住、即時照見的當下空性智慧。
- 「知而無知,無知而知」——這是對概念化知識的解構。
👉 這一點與道家的「無知之知」有微妙會通,也接近禪宗後來的「直指人心」式直觀智慧。
4.《涅槃無名論》:解脫不落概念
- 涅槃不是有個什麼狀態、不是某種實體或境界。
- 涅槃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一種非概念性的自在。
- 「不名而名,名而不名」——意即名相無礙於真實,但不可執名為實。
👉 僧肇把涅槃徹底去本體化,是對龍樹中觀思想的中國化轉譯。
✦ 三、核心思想特色:肇式哲學
面向 說明
語言風格 融合《老子》、《莊子》之玄遠風格與佛教之空性辯證
思想核心 緣起性空、中道實相、無住智慧、無礙法界
方法論 破執、破語言、指向直觀的「如如」或「無得之得」
學術定位 龍樹中觀思想的漢語化、玄學化、形上學化
對後世影響 開啟了「真空妙有」、「不即不離」、「無礙無住」等後世佛學核心語彙;影響禪宗、華嚴、天台深遠
✦ 四、一語總結
肇論,是中國佛教第一次用漢語哲學語感寫出的空性形上學,它不是要你懂,而是要你站在「不可得」中,微笑而不住。
✦ 若你願,我可以幫你撰寫一篇〈自體的心理學與肇論:空性作為療癒之本體〉,作為你車行哲學或東方形上學篇的一部分。你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