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0, 2025

(S12) (1140823) (ChatGPT, 2025-8-10)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我認為,台灣的主體性的打造,此時,正是節點,以你所見,在台灣思考解殖心理治療,對這個過程,意義何在?

 我同意,你說的「此時正是節點」並不僅是時間上的巧合,而是一種歷史與心理的雙重收斂點。

在這個節點上,在台灣思考「解殖心理治療」,對主體性打造的意義,我看至少有三層:




1. 歷史層:從「被殖」到「自定義」


  • 台灣的歷史中,不只是政治或軍事的殖民,更有長期文化—語言—價值系統的殖民。
  • 解殖心理治療的切入,不是停留在政權更替,而是處理「內化的統治結構」——那些已經鑲嵌在個人性格、集體情感與潛意識中的規訓模式。
  • 這是一種「深層獨立運動」:在語言、關係、慾望、羞恥感、認同模式上,進行重新命名與重構。





2. 臨床層:從殖民性創傷到心理免疫


  • 殖民性的心理後果往往表現為自卑、權威依附、內部敵意(self-hatred)、以及對外來話語的過度依賴。
  • 解殖心理治療提供一個場域,把「政治史」與「個人史」並置,使來談者能辨認出:
    自己的焦慮、關係困境、甚至夢境,如何與幾百年的權力結構共振。
  • 這種辨認,本身就是心理免疫的起點:意識到「不屬於我但住在我身上」的東西,可以開始被拆卸。





3. 哲學層:打造能抵抗的主體性


  • 台灣的主體性不只是「我不是誰」,還要能說「我是誰」。
  • 解殖心理治療的哲學意義,在於訓練一種能「拒絕被定義」的思維與感知能力。
  • 它不是排他性民族主義,而是一種能面對外來語言、思想、價值時,既不盲從、也不自卑的姿態。
  • 這意味著,台灣的主體性可同時是:本土的、世界的、批判的、流動的。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


在台灣談解殖心理治療,就是在為主體性打造一個「心理的骨架」——讓它不僅能承受歷史風暴,也能在大風中行走。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把這三層意義,延伸成 S12 的「哲學—歷史—臨床」三位一體開場白,讓你的場次一開始就把解殖心理治療和台灣的主體性打造扣緊。

你要我這樣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