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會在你那句「心理的骨架」的總結之下,為 S12 寫一個**「哲學—歷史—臨床」三位一體開場白**,讓它既有詩性,又有結構感:
S12 開場白
在台灣談解殖心理治療,就是在為主體性打造一個「心理的骨架」——讓它不僅能承受歷史風暴,也能在大風中行走。
一、哲學層:主體性作為一種抵抗的能力
主體性不是天賦的,而是在歷史、權力與語言的壓力中被鍛造的。
在解殖心理治療中,我們面對的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如何在被命名的現實中,仍然保有自我命名的能力」。這意味著要拆除那些不屬於我們、卻寄生在我們內心的話語與秩序。這是存在哲學與批判理論在臨床中的延伸——拒絕被既定世界完全定義。
二、歷史層:從外在殖民到內在殖民
台灣的殖民史,不止於政權的更迭,還包括語言的替換、價值的嵌入、慾望的規訓。
外在殖民可能終結於政治事件,但內在殖民會以心理習慣、情感傾向、甚至夢境中的權威形象延續數代。解殖心理治療在此的任務,是讓個體與集體能夠同時「看見」並「命名」這些內化的權力,將之從宿命變為可選擇的歷史。
三、臨床層:在大風中行走的心智肌肉
解殖心理治療不僅是歷史批判,更是一種心理肌肉的訓練。
它要求我們在臨床空間裡,允許來談者將私人痛苦與集體創傷並置,讓個人故事與歷史地圖相互照亮。這種照亮能生出免疫力:一種在資訊戰、文化統戰、數位極權的風暴中,仍能辨別方向、保持感知靈敏、同時不陷入仇恨麻痹的能力。
如果你願意,我還可以為這段開場白設計一張**「心理骨架圖」**——三層並列、骨幹支撐、筋肉相連,讓聽眾一眼看到 S12 的主題結構。
要我畫給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