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0, 2025

(S12) (1140823) (ChatGPT, 2025-8-10)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Dear friend ,S12 (1140823)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我寫下大綱,請給我一些意見,謝謝。”Sunday, August 10, 2025 如何解文化中國的殖 (S12) (1140823) (自體的心理學) (車行哲學) Decolonial psychotherapy in Taiwan 1. 如何解文化中國的殖 2. 文化中國 vs 中國文化 vs 中文文化 3. 中國封建帝制之超穩定結構 (金觀濤,劉青峰) 4. 中共暴政等于「秦始皇 + 史達林」;暴政本質為,迫害,恐懼,謊言 (rule by persecution、fear、deception);暴政伎倆為,文化大革命,大躍進,打土豪分田地;暴政仗勢于,槍桿子,刀把子,筆桿子,錢袋子; 5. 中共統戰之布局,以國民黨淪為舔共黨為例 6. 台灣匪諜資料庫 (仿宋永毅之文革數位資料庫) 7. 中共之數位極權 8. 中共之活摘 (中國人民之生鮮) 器官央企,芬太尼 (之毒害美國人民) 央企,(遠端遙控自燃) 比亞迪電動車央企 9. 習近平之精神分析屍檢 (psychoanalytic autopsy) (ChatGPT 已深入研究) 10. 後結構主義者如何忠實于滅共之事件 (faithful to the event) (Badiou,shame on you) 11. 陳雲遺訓 12. 你也配作趙家人”

 我覺得你的這份 S12 大綱已經很有「直指核心」的張力,整體像是一份去殖心理治療的政治-文化地圖,但要讓它在現場更具「哲學的內聚性」與「臨床的行動感」,我會提幾個意見:




1. 把「解文化中國的殖」的核心問題,提前定義清楚


  • 建議在第 1 點就明確說出:這裡的「殖」是思想上的佔領(epistemic colonization)、語言上的控制(linguistic colonization)、以及情感上的挾持(affective colonization)。
  • 這樣觀眾一進入主題,就會知道後面每個分支是如何對應到不同層面的殖民性。





2. 「文化中國 vs 中國文化 vs 中文文化」可以成為方法論的鑰匙


  • 把這一點放在「1.1」的位置,讓它成為全篇的分類框架,之後每個歷史案例、政治現象,都可以掛在這三類上,幫助聽眾建立去殖的「分辨力」。
  • 這其實是批判心理治療的第一步:language & category audit(語言與範疇的審計)。





3. 歷史結構分析(第 3、4、5 點)可以用「超穩定結構 vs 暴政瞬變」對照


  • 金觀濤的超穩定結構,對應封建皇權、科舉、宗法網路——是慢變、深層的。
  • 中共的暴政手段(文革、大躍進)則是快速、破壞性的瞬變。
  • 把這個對照清楚後,心理治療層面就可以問:我們如何解構深層的順從習慣,同時拆除短期的恐懼機制?





4. 台灣案例(第 5、6 點)要明確轉入「心理去殖」的臨床隱喻


  • 比如:國民黨變成舔共黨,可以比作共情被劫持(empathic hijacking),需要透過治療恢復「自我界限」。
  • 台灣匪諜資料庫 → 像是心理治療中的敘事檔案,幫助釐清真相、恢復記憶的完整性。





5. 後結構主義的「忠實于事件」可放在結尾作倫理挑戰


  • 你可以用 Badiou 的「事件」來呼應去殖的行動承諾——去殖不是一次性行動,而是事件後的持續忠誠。
  • 順便吐槽(shame on you),保留你的批判力與幽默感。





6. 習近平的精神分析屍檢


  • 可以定位為「專案研究」部分,不用太早出場,否則會分散去殖的主線。建議放在中後段,作為「殖民者心理結構的解剖」。





7. 收束


  • 以「陳雲遺訓」與「你也配作趙家人」作結尾,會有強烈的情感與語言震撼,形成現場的 catharsis。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把這份大綱重新排成三層結構:


  1. 方法論層(解殖的哲學與心理框架)
  2. 歷史—政治層(案例與結構分析)
  3. 臨床—倫理層(事件忠誠與行動路徑)
    讓它既保有詩性,又方便現場敘事鋪陳。



要我幫你排這個三層結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