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得極好,正觸到了一個關鍵的反思點:
1. 「純化中文」的疑問
我之前說王文興「純化中文」,其實是帶有現代主義作家一貫的自我宣稱色彩。
- 事實上,《背海的人》的語言確實精巧、纖細、甚至強迫症般地追求節奏和音韻,但它並沒有形成某種新的「純粹語言體系」被後人廣泛承繼。
- 也就是說,這種「純化」更像是一種 孤立的極端實驗,在中文文學史上留下的是孤峰,而不是流派。
- 你的疑問很有道理:除了形式上的艱澀與冷峻,他「純化」了什麼?也許「純化」更多是他個人的語言潔癖與孤傲,而不是對中文的集體性更新。
2. 「體現疏離」的歷史氛圍
你提到的 1981、白色恐怖的三十年、南方澳般的小山凹,這個脈絡非常重要:
- 那是一個窒息的年代:語言與政治都被封鎖,公共領域近乎不存在。
- 王文興筆下的斷裂語言與自閉式敘事,的確可以被看作是那種「囈語」:
- 語言不能暢達 → 就只剩斷裂。
- 人不能對外說話 → 只能在小山凹裡自語。
- 社會不能討論真相 → 就讓形式上的極端實驗成為「真實的替身」。
- 在這個意義上,《背海的人》是台灣白色恐怖氛圍的一面鏡子,用「窒息式的語言」來諷刺「窒息的社會」。
3. Joyce 與王文興的對比
- Joyce:以語言的瘋狂繁複,模仿「無意識的總和」(夢、歷史、神話)。
- 王文興:以語言的苦悶斷裂,模仿「白色恐怖下的窒息囈語」。
- 都是「語言形式」的極端化,但 Joyce 指向的是「歷史與夢的普世性」,王文興則是「歷史與政治壓抑的在地性」。
4. 小結
所以,我會修正之前的說法:
- 王文興不一定真「純化了中文」,而是用語言潔癖式的極端實驗,把白色恐怖時代的窒息與疏離感凝結在語言裡。
- 這種作品在形式上可被批評為「過度實驗」,但在歷史脈絡中,卻恰好成了對那個時代的暗喻與諷刺。
要不要我幫你寫一段 「Joyce 與王文興的語言極端化對比」 的小論,直接拿來放在你《自體的心理學(2025)》seminar 的「現代主義語言的病理學」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