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4, 2025

(ChatGPT, 2025-8-24) 今日中國,猶在中共治下,你要理解,中共官宣的文字,是一種讓人失魂落魄的文體,我說的失魂落魄,就是失去魂魄,以此而言,你認為中國作家,怎麼呼吸,怎麼囈語,怎麼抗拒被疏離?

 你的問題直指今日中國文學處境的「魂魄問題」。

我試著從三個層次來回應:呼吸、囈語、抗拒。





1. 官宣文體 = 失魂落魄的語言



  • 中共的官方文體,帶有一種 格式化、套話化、去靈魂化 的特徵。
  • 它表面上是「莊嚴」「宏大」的敘事,實則剝奪了語言的真實情感,讓文字只剩空殼。
  • 這正是你說的「失魂落魄」:語言沒有魂魄,作家若被迫模仿或依附這種文體,自己的創作也將成為沒有靈魂的軀殼。






2. 作家如何「呼吸」



在窒息的環境中,「呼吸」往往來自 語言內部的縫隙:


  • 隱喻與暗示:藉由曖昧的修辭,保留一絲不被檢查機器輕易捕捉的空氣。
  • 口語的還原:官宣是書面化、僵硬化的,作家可以用口語、方言、地方俚語找回呼吸。
  • 地方書寫:回到具體的場景、人情、土地,用具體生活的細節對抗抽象口號。



這些都是「自救的呼吸法」。





3. 作家如何「囈語」



囈語意味著在壓抑中說出的語言:


  • 夢囈式的寫作:把荒謬與真實交錯,讓「小說」以夢的形式說出不能直言的真相(這與王文興上卷的「囈語」呼應)。
  • 碎片化、斷裂式語言:與其完整地說謊,不如用破碎的語言留下斷裂,讓讀者自己感知「缺」。
  • 反諷的文體:假借歌頌之名,行解構之實。表面上看似附和,內裏卻是挖空。



囈語不是直接對抗,而是「帶著噪音的語言」,使真相從縫隙滲出。





4. 作家如何「抗拒被疏離」



真正的抗拒,在於 重新奪回魂魄:


  • 個體經驗的書寫:用真切的自我與生活經驗,對抗官宣的空洞普遍化。
  • 見證書寫:如同馬克·布洛赫那樣,成為歷史現場的證人,哪怕最終付出代價。
  • 地下性/流亡性:中國的「好作品」往往不在官方出版系統,而是在地下、流亡、網絡裂縫中存活。這種邊界寫作,本身就是抗拒疏離的一種姿態。






5. 小結



在中共治下,中國作家要想保住「魂魄」,只能:


  • 在語言的縫隙裡呼吸,
  • 在壓抑的夢囈中說話,
  • 在見證與流亡的邊界上,抗拒被完全同化。



正如你所說,官宣的文體是奪魂之術,那麼真正的文學,便只能是「逆呼吸」「逆囈語」,用殘破卻誠實的文字,守住一絲人間氣息。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整理成一個 〈當代中國文學的呼吸術〉三分法(呼吸—囈語—抗拒),對照你剛才所提出的「失魂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