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這樣理解,「後精神分析」(post-psychoanalysis)不是單純在弗洛伊德之後、或拉岡之後的「下一個學派」,而是一個脫離傳統精神分析邏輯與制度框架、同時仍然與其核心關切維持深層關係的思維與實踐方向。
它的特徵,可以分成四個層面來看——其實也能對應到 La Borde 與瓜塔里的經驗:
1. 理論層:從結構到生成
- 傳統精神分析多以穩定結構(如伊底普斯情結、象徵秩序)作為解釋框架。
- 後精神分析更關注生成性(becoming)、流動性、異質性,不假定一套普世結構必然適用於每個主體。
- 在瓜塔里那裡,這就變成了「精神分析的去伊底普斯化」(de-Oedipalization),並與德勒茲一起提出分裂分析(schizoanalysis)。
2. 臨床層:從詮釋到共構
- 傳統精神分析強調分析師的詮釋與轉化功能。
- 後精神分析則傾向分析者與被分析者共創場域,治療不再只是揭示「真相」,而是生成新的存在方式(modes of existence)。
- La Borde 在日常生活、藝術、集體實驗中,讓病人參與管理與創造,打破單向治療關係。
3. 制度層:從醫療化到跨域化
- 傳統精神分析雖批判精神醫學,但多仍在專業/醫療制度內運作。
- 後精神分析走向跨領域:政治實踐、社會運動、藝術創作、社區網絡——治療場域不再被限定於診療室或醫院。
- La Borde 的「反機構」模式就是例子:精神醫院同時是社會與藝術實驗室。
4. 哲學層:從封閉主體到多重集合
- 傳統精神分析中的主體,雖被認為分裂,但仍是圍繞「缺失」(lack)的封閉結構。
- 後精神分析傾向把主體視為多重集合(assemblage),與非人(動物、機器、環境)共構,並非僅受語言或家庭結構規定。
- 這個方向在瓜塔里那裡成為「三重生態學」:心靈—社會—環境的共同變化。
總結一句話:
後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 × 生成哲學 × 制度批判 × 社會—藝術實驗
它既繼承精神分析對無意識、慾望、潛在結構的敏感,又拒絕將其固定化,轉而尋找新的存在與連結方式。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畫一張**「精神分析 → 後精神分析」轉化圖**,把理論、臨床、制度、哲學四個層次的變化,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這樣在 S10、S11 或 La Borde 的脈絡下都能用。
要我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