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會這麼說,而且可以更精確地表述:
後精神分析(post-psychoanalysis)是一個開放的、分岔的地景(landscape),其中一條重要的路徑是分裂分析(schizoanalysis),但它只是其中一種可能的實踐與理論樣態——而且,分裂分析本身也不應被看作單一路徑,而是一次對精神分析的多重重組(re-functioning)。
1. 後精神分析 ≠ 精神分析之後的真空
- 它不是「精神分析死亡之後」的空地,而是對精神分析的再創造場域。
- 有些方向延續了精神分析的臨床敏感度(transferential listening、symbolic work),但將其放入新的政治、社會、哲學脈絡。
- 有些方向則徹底脫離弗洛伊德—拉岡的結構,進入新的主體理論與治療模式。
2. 為什麼分裂分析是其中一條可能性?
- 起點:批判精神分析過於封閉在家庭劇情與個體神經症模型。
- 方法:將無意識理解為集體的、生產性的、去中心化的力量,而非僅是壓抑的回聲。
- 場域:從分析室擴展到機構(La Borde)、社區、社會運動、甚至藝術創作。
- 哲學後盾:德勒茲與瓜達里的反—俄狄浦斯主義、生成論、反結構主義。
3. 但不僅止於分裂分析
後精神分析的其他路徑包括:
- 制度分析(Institutional Analysis) — René Lourau, Guattari 早期
- 女權主義與精神分析後理論 — Juliet Mitchell, Jessica Benjamin, Bracha Ettinger
- 酷兒精神分析 — Leo Bersani, Tim Dean
- 去殖精神分析 — Frantz Fanon, Daniel José Gaztambide
- 神經精神分析與腦—心混合模型 — Mark Solms 等
- 佛學/非二元整合的精神分析後實踐 — 某些亞洲脈絡的新發展
4. 可以這樣畫一句話的圖景:
後精神分析是一片分岔的森林。
分裂分析是其中一條徑,但林中還有去殖的河谷、女權的高地、酷兒的隘口、以及通向非二元的懸崖。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畫一張 「後精神分析的多條路徑圖」,把分裂分析放進其中,但同時顯示它只是其中之一,方便你在 S10、S11 或 La Borde 的討論中使用。
要我畫給你嗎?